视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科学防沙治沙 筑牢美丽中国绿色屏障来源:央视综合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措并举推进荒漠化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筑牢美丽中国绿色屏障。
从高空俯瞰,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在横跨我国北方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国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到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三北”工程重点林场实地考察防沙治沙情况,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作出战略部署。
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十年前净减少500万公顷、433万公顷,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十年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抚育12.4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居全球首位。近十年,全球新增森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我国摸索总结出了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目前,围绕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重点起草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完成“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并明确六期规划编制思路。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自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目前,第一批主题教育进入收尾阶段,适时对其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既是一次有力的督促,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评估成效要用事实说话,开门抓评估,让群众评价,确保评估客观真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深刻阐释了主题教育成果的检验标准、可靠依据、工作重点。这一系列明确要求,是对我们党集中学习教育经验的科学运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为推进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提供了坚强保证。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此次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到反复强调“站稳人民立场”“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是一以贯之的鲜明导向。
因此,评估主题教育成效不能自说自话,必须敞开大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诚恳让群众评判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效。多听民声,多察民情,才能在群众的心里话中找到现实问题所在,确保评估客观真实,明确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着力点”。
群众看主题教育,首先看问题找得准不准。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不能拿一些模棱两可的“万能问题”敷衍应付、找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虚晃一枪。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梳理理论学习中是否存在“学用两张皮”等问题、调查研究中是否存在“作秀式”“盆景式”调研等问题、推动发展中是否存在“盲目蛮干”“留痕迹”等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中是否存在“打太极”“一刀切”等问题,要结合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形成全面、准确、具体、针对性强的问题清单。
群众看主题教育,更看对策提得实不实。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盯问题清单,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担风险,打破“年年查、年年改、年年在”的“循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细化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面上问题与点上问题相结合,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部门,验收一项、销号一项,确保问题整改真正见底、见事、见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只要持续在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上见实效,持续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上见实效,持续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见实效,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胜利。 (经济日报评论员) 【编辑:邵婉云】